“古昔人君将举大事,则谋及乃心,谋及卿士、庶人、卜筮”,这句话说明,在处理重大事务时,皇帝不仅可以依赖自己的判断进行决策,还可以参考他人的建议与意见。金国的皇帝在遇到无法自行做出决策的情况时,也会通过向官员请教,采纳他们的建议,从而做出最终的决定。
这种方式在金国时期被称作“垂询”,即皇帝通过询问相关人士,获取必要的信息与建议,最终形成决策。在天辅二年(1118),金国的马政出使金国,商议与完颜阿骨打联合攻伐辽国之事。经过与完颜宗翰、阿忽、兀室等人多日的讨论,最终金国决定派遣使节与北宋建立交聘关系,展开外交接触。
到了大定十年(1170),西夏国主李仁孝上表金世宗,提出希望将国家分为两部分,其中一部分由大臣任得敬掌控。对此,金世宗决定“问群臣”,向大臣们咨询意见。根据《金史·西夏传》的记载,世宗与宰相一同商讨此事,许多官员认为无需过多干预,既然是西夏国内部的事务,金国可以直接接受西夏的决定。时任尚书令的李石也支持这一观点,认为此事应由西夏自己决定,无需多言。而纥石烈良弼与金世宗则持相反意见,认为李仁孝的行为实际上是受到了权臣的影响,可能并非出于仁孝本人意愿,应该谨慎处理。
展开剩余74%金世宗甚至提出,如果西夏国的君主无法遏制任得敬的权力扩张,金国应当出兵干预,制止任得敬的窃国行为。最终,金世宗下诏要求派遣使者前往西夏国,询问该国是否有意让国,并且暂停其朝贡。大定十一年(1171),高丽国王王晛上表称计划将国王之位让给弟弟王皓,理由是王晛曾受到先祖的遗训,按规应将王位传给弟弟。然而,金世宗对此表示疑虑,决定征询宰执的意见。
丞相纥石烈良弼认为王晛的“让国”并非其本心,并提出了多个疑点,指出王晛之前曾表示过对自己孙子继位的喜悦,且未曾提及让位给弟弟的计划。右丞孟皓认为,应先询问高丽人民是否同意,如果得到了民众的支持,再考虑封赏王皓。这个观点与西夏问题的处理方式较为相似,也就是不深入探讨其真实性,而是允许高丽自己决定。最后,金世宗派遣使者深入调查,并收到了王晛的表章,表中内容与之前一致,金世宗同意了王晛的请求,决定封王皓为国王。
西夏的“让国”和高丽的“让位”,虽然都涉及最高权力的交接,但两者的背景和性质有所不同。西夏的“让国”是将国土和权力交给权臣,而高丽的“让位”则是传给了王晛的弟弟,形式上并无外戚干预。对于西夏而言,任得敬的崛起可能会改变金国与西夏的交聘格局,而高丽的继位并未影响两国间的交聘关系。
尽管金世宗及其部分大臣对西夏“让国”持怀疑态度,并采取了诸如派遣使者、拒绝接受使节等外交行动以表明立场,但他显然对西夏问题更为关注,甚至考虑出兵干预。最后,西夏国王李仁孝自己处理了任得敬的问题,金国不仅没有出兵,甚至没有派遣使者去西夏。而在高丽的“让位”事件中,王皓顺利继位,尽管王晛的让位表明王晛曾打算将国王之位传给弟弟,但这一行为并未改变两国的交聘关系。
大定十四年(1174),完颜璋作为金朝的使者前往南宋,途中发生了“就馆夺国书”事件。这是宋朝官员因不同意皇帝起立接金朝国书而发生的冲突,差点引发两国战争。金世宗得知这一事件后,派梁肃前往南宋详查,询问南宋为何不遵守“接书礼”。尽管金朝内部有许多人认为此次事件可能预示着两国关系的恶化,但梁肃到达南宋后,发现交聘活动并未受到影响,宋朝皇帝依旧按旧规起立接书,事态得以平息。
随后,宋朝派遣使臣张子颜和刘崈向金朝请求修改“授书仪”仪式的相关规定。金世宗对此问题保持犹豫,决定再次与大臣们商讨。丞相纥石烈良弼认为,宋朝在接受金朝礼仪方面已经享受了足够的恩惠,不应该再在“授书仪”问题上作出让步。而右丞石琚和唐括安礼则警告称,如果金朝答应修改仪式,可能会导致更大的外交冲突。金世宗采纳了纥石烈良弼等人的建议,明确表示不愿改变现有的“授书仪”,并指出如果在外交事务中一味让步,将损害金国的威信。最终,金宋之间的“授书仪”未作更改。
这几次交聘事件,体现了金国在处理与外部势力关系时的谨慎与权衡。在不同的历史节点上,金朝通过询问群臣、派遣使者等手段,采取了不同的外交策略,维护了国家的利益与尊严。这些历史事件也展示了金朝在复杂的国际关系中的智慧与决策。
发布于:天津市涨8配资-按月配资-专业配资炒股-国内在线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